教育家精神,是坚守教育初心的执着,是深耕专业领域的笃行,是赋能产业发展的担当。在无锡职业技术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李萍用 25 年的职教生涯,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科研项目、每一次人才培养实践,带领团队打造出全国顶尖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为行业输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领域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典范。
1、以 “产业需求” 为导向,践行 “专业源于产业” 的教育初心
“职业教育必须紧扣产业发展脉搏,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这是李萍深耕职教领域 25 年始终坚守的理念,也是她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生动体现。早在1996年,计算机尚未普及之时,李萍便敏锐洞察到信息技术的未来潜力,毅然选择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投身职教事业埋下伏笔。2000年,她成为软件技术专业教师,面对初期教学设备匮乏的困境,潜心钻研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编程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课堂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2009年,无锡获批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李萍抓住这一产业发展机遇,推动学校在国内首批开设物联网方向,与印度 NIIT 公司合作嵌入博睿软件工程师课程,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对接;2012年,她参与推动学校与江苏大学联合开展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等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试点,打通人才培养的“中高本”衔接通道;2019年起,作为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她带领团队聚焦工业物联网领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构建书证融通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让专业建设始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如今,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成为首轮国家 “双高” 计划专业群,2 个专业入选国家级骨干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连续五年排名全国第一,累计为江苏省万亿级物联网产业集群输送人才 3000 余人,用实际成果诠释了 “专业源于产业、服务产业” 的教育初心。
2、以“育人为本”为核心,打造“教学相长”的优质课堂
“什么荣誉都比不上培养出优秀学生的自豪感。” 在李萍心中,育人是教师的核心使命,也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涵。25 年来,她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全程参与教学改革,结合信息化手段,设计出一套以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为特色的教学模式,让复杂的技术难点变得通俗易懂。“李老师的课堂,难点也能轻松掌握!” 这是学生们对她的一致评价,也是她深耕教学的最好见证。
在她的引领下,物联网工程学院形成了浓厚的教学改革氛围:建成 “可视化程序设计” 等 2 门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9 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出版 14 部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升级扩容的物联网应用技术国家级教学资源库推广使用人次达 4000 余万人次;学院还拥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1 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3 个,为优质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团队支撑。
同时,李萍积极推动 “专创融合”,通过技能大赛、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激发学生潜能。2019 年以来,学院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 140 余项、授权专利 320 件,涌现出全国技术能手、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批优秀人才,真正实现了 “教学相长、育人为本” 的教育目标。
3、以 “服务社会”为担当,彰显“产教融合”的职教价值
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人才,更要服务社会发展。李萍带领团队坚持“教学服务社会”的理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产业的实际能力,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她担任江苏省智能产线视觉检测与应用工程中心负责人,主持“智能立体仓库”、“水电站远程监控系统” 等 10 余项技术服务项目,获 14 项国家专利和 6 项软件著作权,为企业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作为省级培训基地负责人,她带领团队年均完成 ICT 类培训近 3 万人日,助力企业培育高端技术人才,为产业升级注入“职教力量”。
此外,她主持江苏省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指导学生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了 “培养一人、就业一人、服务一方” 的目标;她主编国规教材、主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将教学经验与行业实践融入教材和课程,为全国物联网职教领域提供了可借鉴的 “无锡方案”。
25 年风雨兼程,从普通教师到专业领军者,李萍始终以“活到老,学到老,不能在行业浪潮中掉队” 的信念勉励自己和师生,用热忱与智慧推动物联网职教发展。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教育家精神的生动实践 —— 坚守初心的执着、育人为本的情怀、服务社会的担当。未来,李萍和她的团队将继续深耕物联网职教领域,为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注入不竭动力,书写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篇章!
(物联网工程学院 撰稿:费强:摄影:费强;审核:李萍)

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合影

智能立体仓库

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