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289公里,从太湖之滨到武陵腹地,7月1日我校暑期“三下乡”“联湘锡遇”社会实践团队与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共赴湘西龙山县捞车河村,探访国家级非遗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代表性传承人刘代娥,开启一场“古老经纬”与“智慧数据”的对话。
在百年木屋的织机前,70岁的刘代娥十指翻飞引彩线穿梭,布刀击打声清脆回响。十一岁习艺的她,六十年间掌握百余种传统纹样,徒步深山复原220种濒危纹样,并于2007年成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十二道工序,锱铢必较,”她强调,“大件数月,小件数日。”其“反面挑织”绝技尤为神奇——于锦缎背面操作,翻转《四十八钩》时,精密几何图腾如篝火舞姿跃然眼前。然而,谈及传承,她面露愁容:“那些老纹样,都记在我脑子里、画在纸上,传下去太难了。”
面对传承困境,团队成员以科技破题,运用单图3D几何重建技术,仅凭《四十八钩》扫描图便生成毫米级精度的数字白模,构建“数字基因库”。高保真模型经多模态动作引擎驱动,静态纹样瞬间“活化”:织物纤维律动延展,阳雀花翅膀振频还原摆手舞韵律。时序控制算法确保纹饰在数字时空精准传承。刘代娥老师看到AI融合传统与创新设计的“新阳雀花”在屏幕上绽放,颔首赞叹:“看到这些花纹在电脑上动起来,就像活过来了一样!”
“我就想着啊,让这些老手艺能跟上时代,让更多人了解土家文化。”刘代娥轻抚织锦,充满期盼。学生蒋一品深受触动:“刘老师的坚守让我们触摸到文化根脉的温度。作为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我们愿用数据滋养技艺,让它在数字土壤焕发新生。”朱琳老师表示,通过本次校地合作,我们将建立云端纹样开源平台,打造智能滴灌系统,助力千年技艺永续传承。
当数据之梭与传统织机在暑期实践中交织共舞,千年非遗的智慧密码正在数字沃土中孕育新生——"联湘锡遇"团队以数字技术为钥,开启了非遗传承的无限可能,这既是青年学子用科技守护文化根脉的创新实践,更是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交融共生的崭新篇章。
(物联网工程学院 撰稿:葛星星;摄影:茅家俊;审核:朱琳)



